迄今為止,在111位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中,有15位法國籍獲獎者,堪稱世界之最。但是為什麼,他們的名字在多數中國讀者心目中仍顯陌生?華北水利水電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文學博士、外國文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省外國文學學會常務理事劉文霞在接受東方今報記者採訪時認為,這與法語文學不如英語文學在國內普及度更高等很多因素都有關。國內讀者對現當代外國作家瞭解少,與外國文學評論家的引導,高校課程、教材都有關,多數人熟悉和喜愛的還是上世紀外國文學引進熱潮中最知名的幾位老作家。儘管外國文學研究圈對各種新鮮動態都很關註,但外國文學本身卻呈現精英化趨勢,失去了普及性。(10月11日《東方今報》)
  從錶面上看,這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細想不是一個“普及性”的問題,更不是甲語法比乙語法更普及的問題。在中國,大眾對外國文學的閱讀多是通過翻譯過來的中文作品,對外國作家名字的熟悉程度是依據中文小說而來,也就是說這跟是什麼語法沒有關係。比如,日語算是在國內普及度比較高的吧,可是你問一問中國人:那幾個獲諾獎的日本作家的名字,你是什麼時候知道的?我想十之八九回答是在他們獲得了諾獎之後才知曉的。再比如莫言獲諾獎,難道是因為中文的普及性嗎?非也。雖然莫言的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但是就全世界而言,莫言的名字還沒有響亮到奧巴馬的地步,在莫言未獲獎之前,除了中國讀者,沒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這和我們不知道法國作家帕特裡克·莫迪亞諾是一樣的,非常正常。
  重要的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不是按照讀者的對作家的熟悉程度而確定的。首先,國內讀者對現當代外國作家瞭解少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世界如此之大,文學作品如此之多,語種如此之繁,任何人都無法做到對世界上所有作家瞭如指掌。即使我們做出很大的努力,仍會不斷冒出新的作家,不斷出現新的暢銷書,怎麼可能達到熟悉世界作家的所謂“普及度”呢?
  其實,外國人對中國作家瞭解得更少,更顯“無知”。來自俄新社的一則報道說,俄羅斯人對中國曆史和文化問題知之甚少。民調結果顯示,中國人不僅知道列寧、斯大林、普京和葉利欽等俄羅斯“傑出政治家”,還知道高爾基、托爾斯泰、普希金和契訶夫等作家。而俄羅斯人只勉強記得中國的三位“傑出政治家”——毛澤東(39%)、孔子(4%)和鄧小平(3%)。評論家白燁曾說過,我們和外國作家可以就西方作品侃侃而談,但他們卻常常對我們的作品一無所知。他舉例說,在2008年,與一位加拿大一流的文學批評家交流時,白燁說出了一連串加拿大作家的名字,但對方卻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一個中國作家來。吃午飯時,那位批評家專門找到他說:“我好不容易想起來一個非常喜歡的中國作家——李白!”
  其次,諾貝爾文學獎不是看作家作品是否在世界範圍內暢銷。據說,帕特裡克·莫迪亞諾是法國當代作家三傑之一,是法國主流的暢銷書作家。在法國暢銷,這與中國何干呢?除了專門學習法國文學的人外,中國的普通讀者誰會知道他是誰呢?因此一定要在莫迪亞諾加冕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才可能引起轟動。多數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莫不如此。
  說到底,對外國文學不必提普及性的問題,因為這根本做不到。據有關方面介紹,“我國的外國文學翻譯工作,這幾年總的來說,做得還是不錯的,甚至比美國強。美國人很少看外國文學,中國文學在美國的影響更是寥寥。這裡也有一個利益驅動問題,有些不好賣,出版社賠本,肯定就沒有引進出版的熱情了。”外國人對中國文學都沒有“普及性”的意思,那我們何必追求什麼“普及性”呢?
  文/孫建清
  
  (辣味時評,一掃就行!歡迎各位親愛的作者關註紅辣椒評論官方微信!同時官方微信平臺將不斷推薦展示優秀作者!)  (原標題:對外國文學不必提普及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g52ngmwg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